尋找香格里拉 尋找香格里拉 ■ 邱常梵 徒步虎跳峽,牛刀小試,圓滿順利,回到麗江後,我帶著大小兩背包,告別友人,信心滿滿的往中甸前進。 四周雪峰林立的中甸,海拔約3300公尺,是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州府,目前已更名為香格里拉。儘管事前看資料就知道此地已是成熟的旅遊城市,但當我背著背包一下車,還是怔在那裡,看傻了眼。賓館、網吧、銀行廳林立,大廈鱗次櫛比,好不熱鬧,都怪自己先入為主,對「香格里拉」有著某種期待!香格里拉,失去的地平線「香格里拉」四字源於1934年,英國作家詹姆斯.希爾頓(James Hilton)所寫的小說《失去的地平線》(Lost Horizon),後人對希爾頓的最高評價是他創造了一個英語新詞Shangrila,意思如「理想國」,中文直接音譯為「香格里拉」。小說內容敘述幾位西方人所搭乘的飛機,被一個神祕的東方人劫機飛往喜馬拉雅山區香格里拉藍月山谷,接著是一連串神奇的經歷,小說另被拍成電影,記得在我讀大學時看過(約三十年前了),主題曲宛轉動聽,走出電影院時我還反覆在想:世上真有這樣一個地方嗎?它會是在哪裡呢?在藏傳佛教經典中有「香巴拉」(類似理想國、極樂世界)的記載,一般認為,希爾頓的Shangrila應該是對香巴拉的模擬及想像。另外,二十世紀初,美國植物學家洛克曾擔任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探險隊的領隊,數度深入康巴藏區,歷時二十多年,其間撰寫系列探險文室內裝潢章刊載於美國《國家地理雜誌》,希爾頓從未到過藏區,一般猜測,他的小說所依據的便是洛克的報導資料。由於「香格里拉」一詞所代表的不僅是美麗的自然風光,更象徵如天堂般的理想境界。因此,為了旅遊號召力,大陸不少城鎮爭相以此命名。最早,四川的稻城與亞丁、雲南的中甸與麗江,都曾對外宣稱它們就是「香格里拉」,最後由中甸勝出,正式更名。 中甸的主要景點有噶丹松贊林寺、納帕海、碧塔海、屬都湖、白水台、碧讓峽谷等,這些自然美景,在四川、雲南和西藏交界的區域都看得到。因此,另有專家學者和旅遊者提出「大香格里拉」概念,也就是說香格里拉不是單一地方,而是廣大的區域,包括北起四川若爾草原、南至雲南麗江、西至西藏林芝、東至康定和瀘定一帶。對照小說中所描寫的香格里拉景觀特徵,如金碧輝煌的喇嘛寺廟、蒼涼雄奇的雪山冰川、風格獨具的民居、巍峨聳立的高山峽谷及浩蕩奔騰的江河等,這些在大香格里拉區域內,都不難發現。 更名為香格里拉後,一波又一波的人潮湧向中甸,確實帶來利多,但相對地,有得就有失,這是世間不變的法則,兩相權衡,如何擇取,就全靠智慧了。 松贊林寺,構築自己的香格里拉 避開繁華的城區,我住進城郊的藏式民宅「奶子河馬店」,離噶丹松贊林寺步行約二十分鐘,這家民宅非常安靜,我連住三晚。因為尚未進入旅遊旺季,只有一個外號石頭的年輕小伙子看室內設計店,石頭大多在旅客交誼廳看電視,偌大的客棧庭院,通常只有我和幾隻貓狗共享。 噶丹松贊林寺離縣城中心約五公里,是雲南境內最大的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,十七世紀時由五世達賴喇嘛親自選址,仿布達拉宮的格局,依山勢層層而上修建,所以有「小布達拉宮」之稱。目前據說有僧侶七百多人,整個建築鍍金銅瓦,金碧輝煌。我在白天前往寺院參觀後,連著兩個晨昏,都漫步到松贊林寺對面的山坡上,把自己包裹妥當,安坐在冷冽的寒氣中,就著隨身攜帶的MP3輕聲誦經和持咒,構築我自己的香格里拉。在接近零度的清晨,坐在猶結霜的草坡上,面前隔著已乾涸成為草澤地的拉姆央措湖和松贊林寺對望。隨著太陽從山脈後方緩緩探頭,陽光一點一滴地喚醒酣睡的大地,我雖然聽不到誦經聲,但知道早課就在那經幡幢幢的殿堂中進行,一片安詳寧靜的悠遠氛圍,如波浪般一圈一圈和著民家炊煙往外擴散。黃昏時,坐在同樣的草坡,靜靜看著高低錯落的寺院,在晚風中隨著夕陽餘暉變化光影,白日將逝,夜暮降臨,時間的流轉不正如生命的生滅? 來回的路上,有一個轉彎處,可以將整個香格里拉城收入眼底,而在不遠處的外圍山坡上,高高矗立著以漢、藏文書寫的斗大字「香格里拉」。我總會站定一會,望著香格里拉城,望著「香格里拉」大字,與其說香格里拉是一個地方,不如說它是一種象徵性的心靈境界,每個人都對香格里拉心懷裝潢嚮往,每個人也都在尋找香格里拉,但它到底在哪裡呢?如果你的心一點都不「香格里拉」,找到一個名稱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有任何意義嗎? 「香格里拉」若用中甸地區藏語發音,意思正好是「心中的日月」,這不是一切都明明白白了嗎?意味著香格里拉不在天上,也不在遠方,它就在我們的心中。 禪宗有一則記載,一個比丘尼在悟道後寫了一首開悟詩: 終日尋春不見春,芒鞋踏破嶺頭雲; 歸來偶把梅花嗅,春在枝頭已十分。看來人總喜歡捨近求遠,反而忽略了近在身旁,甚至就藏在自性心中的寶物。「香格里拉」就在自己心中 我在要離開的前一天,來到了位於南邊的舊城區,這裡仍有著濃濃的藏式風味,在舊城區中心有座名為大龜山的小山丘,山下有座藏經堂,山上有座古老佛寺,佛寺旁建有一個據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、最重、經胎最多的轉經筒,高19公尺,直徑6公尺,重60公噸,筒內裝有124億〈六字真言〉經胎。轉經筒表面鑄有觀音、文殊、普賢、地藏四大菩薩法像,每轉一圈就等於誦念124億〈六字真言〉。抵達時,只有四位穿著傳統服飾的老婦人繞著轉經筒慢慢走著,我試推了一下轉經筒,紋風不動,只好也跟在她們身後口誦〈六字真言〉慢慢走著。 走著走著,忽然,如如不動的經筒緩緩順時針移動了,原來來了三個年輕小伙子,正在使勁推經筒,我和老婦人見狀,趕緊雙手合力大家一起往前推,碩大的轉經筒終於規律的轉室內裝潢動了起來。 啟動不容易,但一旦開始轉動,要使其持續就輕鬆多了,每個人又恢復一手轉經筒,一手持念珠的姿勢,現場迴響著低低的誦經聲,一圈又一圈,是和筒內的124億〈六字真言〉產生了共鳴吧!我感覺可以輕易地與自己的佛心相應,那是一種單純的「存在」。陸陸續續又來了一些人加入轉經行列,不知轉了多少圈,我滿身大汗,看到那四位老婦人全坐到旁邊休息去了,我也跟進,一邊喝水一邊居高四望,下方藏經堂有一位拿著拐杖的老婦人,從我之前參觀藏經堂時就在轉經,到現在仍然在轉,每轉一圈就在窗台上放一粒石子計數,我看她行動遲緩,可是一臉虔誠安詳,我相信,對她而言,當下她就身處於自己建構的「香格里拉」中! 再回頭,那四位老婦人休息夠了,已經又回到行列中,白髮下滿布皺紋的臉龐也是寫滿安詳自在。 是因為當生命逐漸和死亡靠近時,自然而然就會有一份洞察力產生嗎?還是因為老年人已走過人生大半歲月,所以才有足夠的智慧看清一切都不需往外求,明明白白「香格里拉」就在自己心中? 那首西藏民歌〈香巴拉並不遙遠〉,不覺清亮地在我心中響了起來──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,人們都把它嚮往。 那裡四季常青,那裡鳥語花香, 那裡沒有痛苦,那裡沒有憂傷, 它的名字叫香巴拉, 傳說是神仙居住的地方。 哦,香巴拉並不遙遠…… 它就是我們的家鄉。 本文摘錄自《人生雜誌-第279期》 (轉貼文設計裝潢章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72thkb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